提起童年陰影,大家會聯想到甚麼呢?虐打、侵犯?這些創傷可以很長遠,一世不能磨滅;但有一種關係,少人談論但同樣都是對孩子成長的一種傷害,就是將孩子當成自己的知己。

如果你是一個好樂天、無煩惱的人,可能問題不大。不過成人世界有幾複雜,作為父母在家庭、工作、人際之間拉扯,有掙扎有負面情緒屬正常,但如果你將錯綜複雜的關係、思緒,毫無保留地跟你的孩子傾訴,那就麻煩了!

跟孩子做知己有問題?

「有幾大劑啫,我講完舒服左,佢聽完咪又係走去玩,唔似有野呀?」 

其實小朋友有心事都未必即時被父母察覺,多數從行為表現出來。請有這想法的家長細讀以下解說:

根據皮亞傑(Piaget)的認知發展論(cognitive development stage),小朋友未夠11歲,是仍未懂得複雜的邏輯和抽象思維,即是你向小朋友說:「阿爸阿媽因為管教你既功課問題而嗌交,唔係你既錯,係爸媽之間有野未處理。」

小朋友是無能力去理解:你們吵架的內容有我,但其實跟我無關?最終他只會得出以下結論:都是我的錯,我如果變得更聰明,爸媽就不會不開心。

那麼如果同小朋友講心事,內容不牽涉他們又點呢?一樣有問題,因為他們不是無法理解,就算明白而理解,但又知自己無能力幫手,會覺得好無助。而一個人,長期處於令他覺得無助的環境,輕則無自信、低動力,重則感到龐大的習得無助感(learned helplessness)直接誘發抑鬱,或者埋下將來抑鬱的種子

讓孩子做回小朋友

但不代表需要製造一個童話世界,因為這個世界本來就充滿問題和煩惱,父母有煩惱的事,可以點到即止地讓小朋友知大概內容,但要傳達個信息:大人世界有大人世界要處理的事,大人正處理中,你做回小朋友便可以!

所以我何時都鼓勵,父母的生活除了工作和家庭之外,一定要有屬於自己的時間和生活,不要將孩子變成自己的全部,簡單如一個人落街跑步、甚至約三五知己去個短旅行;你愈能夠快樂自在的做人,你的孩子愈能放心去過個快樂童年!


作者簡介:

香港心理學會註冊臨床心理學家楊健恩,為半職醫管局半職私人執業的臨床心理學家,有十年臨床經驗,亦是兩孩之母,對於為育兒及家庭問題所困擾的人有多一份理解及同理心,結合家庭治療的訓練,幫助她在工作中更快捷地處理問題,同時經營Facebook專頁「心理學媽」,推廣以實証方法有效育兒。

Facebook專頁︰心理學媽

楊健恩
立即查詢
立即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