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學童自殺人數增加近兩倍,情況令人關注。經常說「失敗乃成功之母」,但原來父母會將負面情緒隱藏,便不自覺地說出無用勉勵或氣憤的攻擊,不但無法排解負面情緒,而且子女也不懂面對自己的挫敗。臨床心理學家吳崇欣在專欄分享家長該如何和孩子共同處理失敗的情況,重建自信。

之前寫過自尊感,今次來寫自信心。自信心是我們對自己的能力、成長潛力和可改變性等的態度。很多家長覺得,自信心就是自我感覺良好,甚至有時把沾沾自喜、驕傲去看成有自信的表現。

自信心來自於信任自己,而非自我感覺良好。我們可以失敗了,傷心痛哭難過,但不等於就沒自信心。家長有時太着重於如何「安慰」孩子,以極速讓孩子破涕為笑為目標,有時候會不斷說那些「下次再來,一定會更好」之類的勉勵說話,好像恨不得孩子立即就跨過沮喪失望等情緒,以安慰家長們自己的擔憂:「小小挫折也承受不起,未來怎樣做大事?」

這和家長自己與情緒的關係有關。因為面對孩子哭泣、難過,家長也可能會感到難受、煩躁或不安。有時,家長為了自己不必感受這些負面情緒,而說出很多無用的勉勵或氣憤的攻擊,例如「那麼小事也哭那麼慘,真沒用!」結果,家長不能和孩子面對挫敗時的情緒同在,還不小心教授了「這樣激動是弱者的行為」。

相反的反應

一個人如果信任自己,會對失敗更處之泰然。因為信任自己下次會更好,相信自己有能力改善。而家長的激烈回應,過多勉勵或氣憤攻擊,都屬相反的反應。父母口裏說「失敗乃成功之母」,可是身體卻很誠實,孩子一旦失敗,父母巴不得要立即跨越過難堪,去到「思想正面」、「心情平復」的境地,孩子感受就是:「這可不是一點小事啊!」

更平衡的做法,應該是家長自己能更平常心地去回應孩子。

慰問孩子:「你好難過啊!(給予擁抱安慰)」,好奇地探問孩子的想法:「你覺得為什麼會輸呢?」讓孩子獲得支持其停留在一個正常心情當中(失敗傷心是尋常啊),心情就會自然地過去了,然後和孩子「總結」經驗,以成人的腦袋去為孩子平衡歸因(完全是你數學差的原因嗎?是因為他人沒有團體精神所以輸波嗎?還有沒有其他可能因素呢?)協助孩子建立更廣闊的思考模式。如果有需要,這時可以進入「那我們一起來想想有沒有什麼可以做,來讓我們進步呢?」的成長思維之中。

撰文:臨床心理學家吳崇欣

原文出處:信報

( 以上內容謹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治療建議。如有任何疑問,請向專業醫護人員查詢。)


吳崇欣 (Beatrice Ng-Kessler)
Mindfully 創辦人

香港註冊臨床心理學家、英國特許心理學家,亦是香港首位獲國際基模治療協會(ISST)認證的資深基模治療師(Advance Certified Schema Therapist),並獲加拿大註冊資深靜觀導師資格。曾任職公立醫院及非牟利機構,於 2016 年創辦 Mindfully。她相信,在面臨各種心理困擾、身體頑疾、死亡等沉重困局當中,每個人也具備成長與自療的能力。

立即查詢
立即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