間質性膀胱炎(Interstitial Cystitis, IC)指的是一症候群,包括频尿、骨盆腔疼痛(耻骨上部或下腹部、会阴等)、尿急、夜尿等,尤其是频尿、疼痛是诊断的两大要素。压力、药物、过敏反应、性行为、荷尔蒙改变、饮食、情绪等因素都可能令病情加剧且反复发生。
症狀
- 不明的压力或痛楚出现在尿道、阴道、耻骨、大腿内侧、下腹、下背部、腹股沟或上述的结合。
- 行房时或事后感到痛楚。
- 排尿次數頻密,有時感到痛楚(正常人每天排尿大約 6 至 7 次;IC 病人每天排尿多達 16 至 60 次)。
- 每晚排尿次数超过 1 次。
- 每年被诊断患尿道炎的次数超过 2 次。
在经期时、过敏反应时、受压时或进食某些食物后,上述症状有所加剧。症狀因人而異,會隨著時間而改變。很多時候會因與其它泌尿婦科病(如尿道炎)相似而被錯誤診斷。
成因
这个病并非受外来细菌感染引起,然而直至今天,仍没有任何医学权威能肯定间质性膀胱炎的真正成因。专家普遍有几套理论,包括:
‧「GAG理論」
醫學上最普遍的是「GAG理論」,膀胱內有一層稱為「GAG」的保護膜,這層保護膜主要避免尿液直接刺激膀胱,以及避免尿液直接流入血管,如果 GAG 保護層有破損,尿液便可以刺激膀胱,令膀胱肌肉壁發炎和疼痛。
另外亦可能因為細菌藏在膀胱細胞內,即使尿液測試亦無法發現,有部分患者對某些食物產生過敏反應,或者身體自我釋放引致發炎的物質。昔日大眾對此症幾近毫無認識,直至十多年前毒品 K 仔(氯胺酮)盛行,發現服食者會出現膀胱膜受損,致尿液刺激膀胱,引起痛楚、尿頻,甚至腎功能受損的情況,IC 始漸為人認知。
‧ 細菌感染理論
泌尿婦科醫生陳穎賢醫生解釋,間質性膀胱炎的症狀跟細菌感染的下尿道炎相似,一些專家相信前者亦為細菌感染所導致,但有些時候未必能夠在小便化驗中發現尿液中帶菌,因而抗生素亦未能對患者產生作用。其中一個原因可能是細菌存在於膀胱細胞內,故尿液測試不能將其發現。
其他理論︰
– 膀胱炎後的免疫反應
– 自體免疫系統疾病的膀胱變化
– 因不明原因引起過敏體質
– 對體內的一些物質或對某些食物產生過敏反應,如吃過多辣、吃甜,情緒波動
間質性膀胱炎非能用抗生素治療
間質性膀胱炎主要為疾病本身源於膀胱部分或全黏膜層的破壞,並延伸至肌肉層,導致膀胱本體的功能受到影響。這類問題是不能用抗生素來治療的,如果有懷疑,建議找醫生診斷。醫生會利用膀胱鏡檢查是否存有破損,以確認病人是否間質性膀胱炎。
Text_Emma
( 以上内容谨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治疗建议。如有任何疑问,请向专业医护人员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