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质性膀胱炎(Interstitial Cystitis, IC指的是一症候群,包括频尿、骨盆腔疼痛(耻骨上部或下腹部、会阴等)、尿急、夜尿等,尤其是频尿、疼痛是诊断的两大要素。压力、药物、过敏反应、性行为、荷尔蒙改变、饮食、情绪等因素都可能令病情加剧且反复发生。

虽然间质性膀胱炎多发生在女性身上,但愈来愈多男性被诊断患有此病,而此病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种族或性别的人士身上。根据非正式统计,大约 25% 的病人第一次发病是在 30 岁前,而平均年龄为 44 岁。

症状

  • 不明的压力或痛楚出现在尿道、阴道、耻骨、大腿内侧、下腹、下背部、腹股沟或上述的结合。
  • 行房时或事后感到痛楚。
  • 排尿次数频密,有时感到痛楚(正常人每天排尿大约6 至7 次;IC 病人每天排尿多达16 至60 次)。
  • 每晚排尿次数超过 1 次。
  • 每年被诊断患尿道炎的次数超过 2 次。

在经期时、过敏反应时、受压时或进食某些食物后,上述症状有所加剧。症状因人而异,会随着时间而改变。很多时候会因与其它泌尿妇科病(如尿道炎)相似而被错误诊断。

成因

这个病并非受外来细菌感染引起,然而直至今天,仍没有任何医学权威能肯定间质性膀胱炎的真正成因。专家普遍有几套理论,包括:

‧「GAG理论」

医学上最普遍的是「GAG理论」,膀胱内有一层称为「GAG」的保护膜,这层保护膜主要避免尿液直接刺激膀胱,以及避免尿液直接流入血管,如果GAG 保护层有破损,尿液便可以刺激膀胱,令膀胱肌肉壁发炎和疼痛。

另外亦可能因为细菌藏在膀胱细胞内,即使尿液测试亦无法发现,有部分患者对某些食物产生过敏反应,或者身体自我释放引致发炎的物质。昔日大众对此症几近毫无认识,直至十多年前毒品K 仔(氯胺酮)盛行,发现服食者会出现膀胱膜受损,致尿液刺激膀胱,引起痛楚、尿频,甚至肾功能受损的情况,IC 始渐为人认知。

‧ 细菌感染理论

泌尿妇科医生陈颖贤医生解释,间质性膀胱炎的症状跟细菌感染的下尿道炎相似,一些专家相信前者亦为细菌感染所导致,但有些时候未必能够在小便化验中发现尿液中带菌,因而抗生素亦未能对患者产生作用。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是细菌存在于膀胱细胞内,故尿液测试不能将其发现。

其他理论︰

– 膀胱炎后的免疫反应

– 自体免疫系统疾病的膀胱变化

– 因不明原因引起过敏体质

– 对体内的一些物质或对某些食物产生过敏反应,如吃过多辣、吃甜,情绪波动

间质性膀胱炎非能用抗生素治疗

间质性膀胱炎主要为疾病本身源于膀胱部分或全黏膜层的破坏,并延伸至肌肉层,导致膀胱本体的功能受到影响。这类问题是不能用抗生素来治疗的,如果有怀疑,建议找医生诊断。医生会利用膀胱镜检查是否存有破损,以确认病人是否间质性膀胱炎。

Text_Emma
( 以上内容谨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治疗建议。如有任何疑问,请向专业医护人员查询。)

延伸阅读︰
间质性膀胱炎检测及预防方法

立即查询
立即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