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显示」这四个字往往令人误以为很有说服力,但其实研究的设计及数据都有优劣之分。在十九世纪,美国麻省有两个心理学家G. Stanley Hall及EW Bohannon 设计了一份问卷,受访者根据身边独生子女的表现填写,研究结论是独生子女都被宠坏及有性格问题。

劣质研究造就「独生子女较自我中心」迷思

该研究问题设计极之偏颇、数据收集亦不客观,受访者可以根据身边任何一个独生子女作答;我们都会对坏事印象较深,即使身边有性格很好的独生子女,答问卷当刻亦未必会即时想起,因为问卷本身的问题设计就已经引导受访者往独生子女的坏处想。

独生子女与父母关系更紧密

幸好到了1986年,美国德州一个叫Toni Falbo的心理学家进行了另一个优质研究为独生子女平反:该研究发现独生子女与有兄弟姊妹的子女的性格同样多样,唯一显著分别是独生子女与父母的关系更亲密

可惜先前的劣质研究结果太深入民心,成为社会的刻板印象直至今天。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是我们有了这个前设,便以这个框架去理解事情,譬如见到一个发脾气扭买玩具的独生子女,就会以「他因为独生所以被宠坏了」去理解,而忽略了发脾气扭计是每个小朋友的必经阶段

留意独生子女对负面事情的耐受力

内地的一孩政策多年,为独生子女的研究提供大量提材。中国重庆西南大学的教育部认知与人格重点实验室主任姜秋,研究250名独生的大学生,发现他们的思考灵活性较高,可以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然而,独生子女的亲和力(agreeableness)较低,在人际沟通时不较圆滑,较易表达不同意见或不满。

无论有没有兄弟姊妹,都可以尝试以下方法培养亲和力:

  • 从小开始灌输长幼有序的观念,避免孩子误以为自己地位最高
  • 孩子好可爱但大人请尽量不要过份注视,或因孩子的举手投足而太大反应,以免令孩子误以为自己很有影响力(如在家中以为自己很有影响力,到进入群体会比较难适应自己只是一群学生中的一员)
  • 餐桌座位安排孩子在非主席位
  • 与孩子平常玩乐游戏时,给予机会让孩子学习面对失败,不要每次都让孩子嬴,让他有机会输,学习体育精神,享受参与比结果重要
  • 多参与有同龄孩子的社交联谊,增加练习社交技巧的机会
  • 家长幻想如果你有两个或三个孩子,你会否这样对待你的独生子女?用这个问题去帮助自己决策,提供一个不过度溺爱的环境给独生子女,譬如如果你有两个孩子,你不会让他们各自拥有超过一部单车,那你就不要让你的独生子女拥有超过一部单车,他便可以过一个与同辈相约的物质生活

父母与独生子女关系亲密而界线清晰

独生子女是家中唯一的孩子,父母的婚姻关系往往最影响独生子女的家庭经验。如父母关系不好,独生子女很容易被卷在其中,尤其常见的是成为妈妈的守护者,倾听妈妈对婚姻的失望同时与父亲对立,为母亲抱不平。某些家长可能一直想再生孩子,可是愿望一直未能实现,这些失落的感觉尽量避免让孩子分担,尤其十岁以下的孩子有机会内化这些信息而误以为自己不够好。

作为独生子女的家长,更要觉察与孩子的关系,爱锡孩子但不要求孩子承载自己的情绪,大人之间的事情由大人处理,这样子女便可以有一个真正的童年放心成长。

身边有不少心理学家朋友本身是独生子女,更令我确信教养方法比兄弟姊妹数目重要。独生子女较自我中心只是一个误解,孩子自有他的无限潜能,独生子女一样可以不孤独!


作者简介:

香港心理学会注册临床心理学家杨健恩,为半职医管局半职私人执业的临床心理学家,有十年临床经验,亦是两孩之母,对于为育儿及家庭问题所困扰的人有多一份理解及同理心,结合家庭治疗的训练,帮助她在工作中更快捷地处理问题,同时经营Facebook专页「心理学妈」,推广以实证方法有效育儿。

Facebook专页︰心理学妈

楊健恩
立即查询
立即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