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质性膀胱炎(Interstitial Cystitis, IC)指的是一症候群,包括频尿、骨盆腔疼痛(耻骨上部或下腹部、会阴等)、尿急、夜尿等,尤其是频尿、疼痛是诊断的两大要素。压力、药物、过敏反应、性行为、荷尔蒙改变、饮食、情绪等因素都可能令病情加剧且反复发生。
美国的国立卫生研究院所属的委员会(National Institute of Diabetes and Digestive and Kidney Diseases, NIDDK)将膀胱炎定义为:经膀胱镜检查为肾丝球状出血或是 Hunner’s 溃疡者;患有膀胱疼痛或是急尿感症状等。这是目前广泛运用的临床诊断,由于此定义明确的排除掉膀胱容量、年龄、排尿次数等,因此造成诊断标准过于严苛,目前临床约六成的病人仍无法符合 NIDDK 的诊断标准。倘若依照 NIDDK 的诊断标准来界定病人,将会忽视一群有相关症状的患者。
泌尿妇科医生陈颖贤医生解释,间质性膀胱炎主要为疾病本身源于膀胱部分或全黏膜层的破坏,并延伸至肌肉层,导致膀胱本体的功能受到影响。这类问题是不能用抗生素来治疗的,如果有怀疑,建议找医生诊断。医生会利用膀胱镜检查是否存有破损,以确认病人是否间质性膀胱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