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多有頻尿、膀胱疼痛症狀
間質性膀胱炎(Interstitial Cystitis, IC)指的是一症候群,包括頻尿、骨盆腔疼痛(恥骨上部或下腹部、會陰等)、尿急、夜尿等,尤其是頻尿、疼痛是診斷的兩大要素。壓力、藥物、過敏反應、性行為、荷爾蒙改變、飲食、情緒等因素都可能令病情加劇且反覆發生。

美國的國立衛生研究院所屬的委員會(National Institute of Diabetes and Digestive and Kidney Diseases, NIDDK)將膀胱炎定義為:經膀胱鏡檢查為腎絲球狀出血或是 Hunner’s 潰瘍者;患有膀胱疼痛或是急尿感症狀等。這是目前廣泛運用的臨床診斷,由於此定義明確的排除掉膀胱容量、年齡、排尿次數等,因此造成診斷標準過於嚴苛,目前臨床約六成的病人仍無法符合 NIDDK 的診斷標準。倘若依照 NIDDK 的診斷標準來界定病人,將會忽視一群有相關症狀的患者。
泌尿婦科醫生陳穎賢醫生解釋,間質性膀胱炎主要為疾病本身源於膀胱部分或全黏膜層的破壞,並延伸至肌肉層,導致膀胱本體的功能受到影響。這類問題是不能用抗生素來治療的,如果有懷疑,建議找醫生診斷。醫生會利用膀胱鏡檢查是否存有破損,以確認病人是否間質性膀胱炎。

真實個案:
已婚的陳女士一開始因為頻尿、尿道灼熱、膀胱疼痛開始求醫,她一天之內去廁所至少 20 次,夜尿的次數更加頻繁。她經常感到膀胱疼痛,尤其是膀胱漲尿時,小便後疼痛雖會暫時改善,但仍長期無法安睡。她由私人醫生轉介到醫院的泌尿科及婦科,最終醫生檢出她亦有腎絲球狀出血以及 Hunner’s 潰瘍,排除了其他疾病的可能性後,診斷出是患上間質性膀胱炎。陳女士進行膀胱內治療後,大大舒緩痛楚,病情在配合改善飲食習慣後慢慢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