間質性膀胱炎(Interstitial Cystitis, IC)指的是一症候群,包括頻尿、骨盆腔疼痛(恥骨上部或下腹部、會陰等)、尿急、夜尿等,尤其是頻尿、疼痛是診斷的兩大要素。壓力、藥物、過敏反應、性行為、荷爾蒙改變、飲食、情緒等因素都可能令病情加劇且反覆發生。

間質性膀胱炎症狀及成因
這個病並非受外來細菌感染引起,目前醫學上仍未找到真正成因,當中最普遍的是「GAG理論」。症狀會隨著時間而改變,很多時候會因與其它病(如尿道炎)相似而被錯誤診斷。
檢測方法
醫生需先排除其它有類似症狀的疾病,才能比較準確地作出判斷病人是否患有間質性膀胱炎。
- 尿液分析及細菌培養
- 膀胱鏡檢查
預防及改善方法
- 學習減壓、紓緩情緒
- 非靠藥物舒緩
- 改變飲食習慣
- 避免進食可誘發病情的食物
間質性膀胱炎治療方法
如懷疑患上間質性膀胱炎,應徵詢醫生意見,接受合適的檢查及治療,大致分為藥物及手術治療,常見有︰
- 膀胱內治療
- 口服治療
- 雷射手術(Laser Surgery)
常見問題(FAQ)
間質性膀胱炎是一種慢性膀胱疾病,通常會引起膀胱內部的疼痛、頻尿和尿急等症狀。它是膀胱壁的慢性炎症,可能會影響膀胱的功能。
常見症狀包括膀胱區域的持續疼痛或不適感、頻繁的尿急、尿痛、甚至在膀胱內有壓力或膨脹感。症狀有時可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得更為嚴重。
目前尚不完全明瞭其確切成因,但可能與膀胱壁損傷、免疫系統異常、過度反應或膀胱內的某些化學物質引起的刺激有關。它可能與其他健康問題(如自體免疫疾病)也有關。
診斷通常通過排除其他疾病後進行。醫生可能會進行尿液檢查、膀胱鏡檢查(檢視膀胱內部情況)、膀胱壓力測試等。
治療方法通常包括藥物治療(如止痛藥、抗組織胺藥)、膀胱灌注療法、雷射手術以及飲食調整等。需根據病情的嚴重程度,可能需要手術或其他治療方式。
雖然無法完全預防,但保持良好的膀胱健康習慣,如避免膀胱過度充盈、保持適當的水分攝取和避免刺激性食物(如咖啡、辛辣食物)可能有助於減少發作的風險。
膀胱炎通常由細菌感染引起,症狀包括尿痛、尿急和尿頻,並且可以通過抗生素治療。間質性膀胱炎則是非感染性疾病,症狀較為持久且無法通過常規抗生素治療,可能需要綜合療法來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