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盆底肌肉運動可改善及預防女士輕微的子宮下垂及尿失禁問題。若患者出現輕微的子宮下垂情況,醫生會建議進行骨盆底肌肉運動以改善情況,或利用子宮托支撐。子宮下垂情況嚴重者,有機會需要手術治療進行切除或修補。
子宮下垂症状是女性可能要面對的一道難關,但是主要積極配合醫治,這個病是可能被消滅的。醫治子宮下垂的方式主要分為手術治療與非手術治療。醫生通過患者的脫垂位置及嚴重性來決定最適合患者的醫治方案。非手術醫治主要是盆底肌肉運動,這種非手術醫治方式主要適用於輕微的子宮脫垂症状,也就是子宮尚未掉出陰道口的患者,通常醫生會建議輕微患者在家多練習盆底肌肉運動,這種運動型的治療方式因為方便又不用花費多少錢,因此受到廣大輕微患者的歡迎。
第一種,首先我們需要將骨盆底肌肉放鬆,通過放鬆肌肉使得盆地的肛門肌肉能夠用力收縮數 5 秒,然後再放鬆肌肉,這樣不斷地來回做著。每組 10 次,每日 3 組,當我們習慣後可慢慢增加至 20 次。第二種主要是肛門用力夾緊後直接放鬆,休息一下之後再重複做相同的動作。同樣也來回不斷地做著,但是不計較次數,主要是依賴於我們的毅力。做得次數均勻即可。但是如果我們在做運動的過程中感覺腹部不適或疲累症状,這是因我們做的時候代表施力點不正確,正確的部位應該是在骨盆底出力,而非其它部位跟著用力。
輕微患者如果能夠持續不懈地進行盆底肌肉運動,可以消除子宮下垂的症状,同樣的這種運動方式也有利於我們的身體健康發展。運動是生命的源泉,生命在於不斷地運動,這種運動並非只有患了子宮下垂症状的人能夠進行,我們平時也可以隨時地鍛煉,這樣有利於預防子宮下垂症状,同時也能夠讓我們的肌肉更加緊致。子宮下垂症状並不可怕,只要我們積極的鍛煉病症終究會消失。
尿失禁其實是女士常見的婦科疾病究竟尿失禁有何治療及預防方法一齊聽聽婦產科專科醫生陳穎賢醫生的專業解答 監製沈達元 編導程潔明 主持方健儀沈達元 27052019 香港婦產科學會系列6 主題女性尿失禁 嘉賓陳穎賢醫生婦產科專科醫生 節目資料 httpswwwrthkhktvdtt31programmehealthpediatvepisode567191
早前香港大學發表一項香港市民廁所衛生習慣混合方法研究問卷調查的結果發現 44 受訪者冲廁不掩蓋而 43 受訪者不會用酒精消毒廁板研究結果已於生物醫學公共衛生期刊BMC Public Health發表 有份參與研究的港大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栢良表示半粒紅豆大小的糞便已藏有高達 1000 億粒病毒人體只要吸入當中 100 粒已可致病可見公廁的病毒及細菌量驚人其實沖廁時所濺起的水花可沖至 6 呎外因此沖廁時必須蓋上廁蓋才能有效防止細菌及病毒飄散到空氣之中 無論男女在疫情持續的情況下注重個人衛生尤其重要包括常戴口罩及勤洗手如廁後關好蓋才沖廁等而對女士來說即使沒有疫情平日到公眾洗手間如廁是也要小心奕奕以免有機會感染細菌甚至直接或間接因此而患上婦科疾病 不用多說公眾洗手間存在許多衛生陷阱來自尿液和糞便的細菌如金黃葡萄球菌...
產後尿滲問題困擾不少媽媽,懷孕可令骨盆底肌肉鬆弛,減弱尿道控制能力,情況嚴重會影響日常生活,女士可以骨盆底肌肉運動改善症狀,並考慮接受尿動力學測試和相關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