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珠菌感染陰道炎 ( Yeast Infections ) 是女性常見的健康問題,逾半女性一生中至少會經歷一次,且復發率較高。當陰道菌群失衡或免疫系統受到影響時,念珠菌便可能過度增生,引發不適症狀。念珠菌感染陰道炎是否能自行痊癒?應該如何正確治療與預防?本文將從病因、症狀、治療方式及預防措施等方面,全面解析念珠菌感染陰道炎的相關知識,幫助各位女生更有效地保護私密健康。
什麼是念珠菌感染?
念珠菌,又稱「白色念珠菌」,是一種常見於陰道內的真菌。正常情況下念珠菌數量不多,因為有乳酸桿菌(Lactobacillus)平衡陰道的酸鹼度,有助抑制念珠菌生長。但乳酸桿菌減少的話,便可令酸鹼度失衡,念珠菌有機可乘,就會形成念珠菌感染的陰道炎,並引發不適症狀。
念珠菌感染陰道炎會有什麼症狀?
當發生陰道念珠菌感染時,常見的症狀包括:
- 白帶異常:白帶變成豆腐渣狀、呈乳白色或黃白色,質地較濃稠且可能有異味。
- 私密處不適:陰部出現瘙癢、灼熱感,嚴重時甚至有刺痛感。
- 性交或排尿時疼痛:因陰道黏膜發炎,發生性行為或小便時可能感到不適或疼痛。
- 陰部紅腫發炎:外陰及會陰部可能出現紅腫,甚至有發炎或潰爛的情況。
若症狀加劇,應及早就醫,以防病情惡化。
容易感染念珠菌陰道炎的因素
由於陰道內的細菌過度繁殖,致陰道感染發炎,常見多由念珠菌感染引起。當私密部位不夠通爽、壓力過大令免疫力下降,經期、性行為等因素影響陰道酸鹼度,亦有利念珠菌大量繁殖。以下幾個因素會增加念珠菌感染的風險:
- 潮濕悶熱的環境
- 香港的氣候潮濕,加上長時間穿著不透氣的衣物(如牛仔褲、瑜珈褲、尼龍內褲等),容易令陰部悶焗,為念珠菌提供理想的滋生溫床
- 免疫力下降
- 經常熬夜、作息不規律
- 長期處於高壓力環境,影響身體免疫系統
- 不良衛生習慣
- 沒有每天更換內褲或穿著透氣性差的內衣物
- 來經期間未定時更換衛生巾
- 如廁後由後向前擦拭,將肛門細菌帶入陰道
- 飲食習慣
- 高糖飲食會改變陰道內酸鹼平衡,使念珠菌快速繁殖
- 缺乏補充益生菌的飲食,導致體內乳酸菌含量降低,削弱陰道天然保護力
- 過度清潔私密部位
- 過度使用女性私密處清潔劑或頻繁沖洗陰道,會破壞陰道的菌群平衡,反而增加念珠菌感染風險
- 疾病與藥物影響
- 懷孕、糖尿病、免疫系統疾病,以及長期服用抗生素、避孕藥或影響免疫力的藥物,都可能提升念珠菌感染的風險
診斷念珠菌感染陰道炎
若婦女出現上述症狀,建議儘快求醫,以免念珠菌感染惡化。 經醫生臨床檢查,並安排抽取分泌物樣本作檢驗,以診斷是否為陰道念珠菌感染,還是由其他細菌(例如支原體、衣原體或加德納菌等)所致。
念珠菌感染陰道炎治療方法
治療念珠菌感染的關鍵在於及早就醫並遵循醫囑服藥。一般診所或婦科門診皆可提供合適的治療方案,所有療程通常約一週左右。常見的治療方式包括:
- 處方陰道塞劑:為最常見的治療方式,通常於睡前使用,將栓劑放入陰道深處,使其逐步溶解並發揮藥效。
- 外用藥膏:可塗抹於受感染部位,舒緩不適症狀。
- 口服抗真菌藥物:由於念珠菌陰道炎屬真菌感染,適用於較嚴重或反覆感染的患者,醫生會依據個人狀況處方適當藥物。
此外,念珠菌感染可能透過性行為傳染,因此在治療期間,建議避免性行為,以防交叉感染。
陰道念珠菌感染可以自行痊癒嗎?
很多女性以為念珠菌感染可以自行痊癒,但事實上,若不及時處理,感染可能持續惡化,甚至反覆發作。由於陰道感染可能因細菌或真菌而致,兩者的治療方法並不相同,因此不建議自行塗搽藥膏或服用消炎藥治療。若果陰道炎是由細菌而起,便要用抗生素,真菌則要使用抗真菌藥物。如果自行用藥不當,將難以控制病情,甚至引發其他健康問題。
預防念珠菌感染陰道炎
想有效降低念珠菌感染的風險,可從日常生活習慣入手:
- 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每天更換並清洗內褲
- 穿著透氣材質的內衣褲,保持陰部乾爽
- 經來時勤換衛生巾或棉條,如有使用護墊習慣要定時更換
- 避免長時間穿著緊身褲或瑜珈褲
- 保持充足睡眠,維持規律作息,提高免疫力,減少感染機會
- 如廁後,從前向後擦拭,以免細菌從肛門帶入陰道
- 避免直接沖洗陰道,以免破壞菌群平衡
- 避免使用含香精或化學成分的衛生巾及廁紙
- 適量服用含乳酸桿菌(Lactobacillus)的陰道炎益生菌補充劑,例如Lactobacillus reuteri、Lactobacillus rhamnosus 或 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 有助改善念珠菌感染情況
結語
念珠菌感染陰道炎是女性常見的感染類型,雖然不會危及生命,但卻會帶來極大的不適與困擾。及早發現,並接受適當治療。此外,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能有效預防及降低復發風險。如果發現症狀持續或反覆發作,應儘快求醫,尋求專業的婦科診治。
(以上內容謹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治療建議。如有任何疑問,請向專業醫護人員查詢。)
常見問題(FAQ)
念珠菌感染是由一種名為念珠菌的真菌引起,屬於陰道炎的一種,是女性常見的婦科感染之一。當身體的菌群失衡時,念珠菌過度生長,便會引起不適和炎症。雖然症狀與其他陰道炎相似,但念珠菌屬於真菌感染,而非細菌或寄生蟲引起,治療方式會有不同。
常見症狀包括外陰或陰道痕癢、灼熱感,白色豆腐渣狀或奶凝狀分泌物,小便時刺痛或灼痛,性交疼痛症狀。有時會因個人體質及感染程度而異,若出現上述不適,建議及早求醫確診。
念珠菌其實本來就存在於陰道內,但當免疫力下降、荷爾蒙變化(例如懷孕、服用避孕藥)、服用抗生素、糖尿病控制不良,甚至穿著不透氣內褲等,都可能令念珠菌過度繁殖,導致感染。
念珠菌並非典型的性病,但行房有機會將真菌傳播給伴侶,令對方出現相似症狀(如包皮紅腫、痕癢等)。如果伴侶同時出現不適,建議一同接受治療,避免交叉感染和復發。
有些輕微感染可能會自行好轉,但大多數患者仍需接受抗真菌治療才可徹底清除感染。若反覆發作、症狀嚴重或首次感染,建議盡快求醫,切勿自行亂用藥物,以免延誤病情或導致抗藥性。
治療方法包括完成抗真菌藥物療程,可分為口服藥和陰道栓劑兩種,視乎感染程度和個人情況而定。一般療程為數天至一星期不等,如屬反覆感染或慢性個案,可能需較長療程或其他進一步檢查。
有些女性特別容易反覆感染念珠菌,尤其在免疫力低、長期服用抗生素或患有糖尿病等情況下。要預防復發,應注意個人衛生習慣,包括保持私密部位乾爽通風、避免過度清潔、穿著棉質內褲、以及均衡飲食增強抵抗力。
懷孕期間荷爾蒙變化令女性較易感染念珠菌。一般來說,對胎兒未必有重大危害,但若未處理,分娩時有機會將真菌傳給初生嬰兒,引致鵝口瘡(oral candidiasis)。因此若孕婦出現念珠菌感染症狀,建議盡早向所屬婦產科專科醫生查詢,並接受適當治療。
市面上部分清潔液含酸鹼值調節成分,有助維持陰道微生態平衡,但並不等於可治療感染。如出現明顯不適症狀,應先由醫生診斷,再按需要選用合適產品。過度使用或過於刺激性的清潔液,反而可能擾亂陰道內的菌群,引起反效果。
若忽視念珠菌感染,可能導致症狀惡化,例如持續痕癢、黏膜破損、陰道炎反覆發作,甚至影響日常生活及性生活質素。反覆感染亦可能是其他潛在健康問題的警號,例如免疫系統異常或糖尿病,因此不應掉以輕心。